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

【最後的晚餐】

首先,要恭喜大家,你大概快看完達文西的全部傑作了!

啊…這麼快就看完了啊? 是的!請不要懷疑!⋯⋯
你大概很難想像,偉大的大師畢生留下完成的完整畫作居然只有15張!!!

這一切都是「腦波過動」達文西太喜歡嘗試新技術,導致許多畫作不完整或毀損。

從文藝復興的代表作《最後的晚餐》談起吧!
這幅傑作在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內,長方形僧侶餐廳的盡頭牆上。名畫佐餐,名符其實!
耶穌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時,他口氣凝重地說 :「你們當中的一個人,要出賣我!」此話一出,騷動四起!
《最後的晚餐》,米蘭時期最重要的作品。
(左而右)巴托羅麥-小雅各-安德烈-彼得-猶大-約翰-耶穌-大雅各-多馬-腓力-馬太-西門-達太
(左5)猶大緊握拳頭,捏著出賣基督領到賞錢的錢袋
《最後的晚餐》可說是史上最苦難的幾幅畫之一
無論是畫冊或是真跡,都覺得這幅畫「好殘破」喔! 殘破的主因是「先天不良、後天又失調」!

什麼叫「先天不良」?

就是大師嘗試「油彩與蛋彩混合」新技術,讓被實驗的《最後的晚餐》功敗垂成!
當時義大利氣候乾燥,壁畫一直都用「濕壁畫技法」(fresco),以彩色石頭或礦物磨碎成顏料,沾附在濕灰泥層上。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壁畫,都用此技法。

然而,阿爾卑斯山另一頭的法蘭德斯畫派范艾克,早在15世紀初就發明油畫顏料,呈現比蛋彩及濕壁畫更加透明、光澤鮮艷的色彩真實感。
大師艷羨不已,希望山南的畫作也寫實鮮麗。於是他實驗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,首用在壁畫上。但顏料無法與濕灰泥壁融和,日積月累的濕氣,使顏料逐漸從牆上片片剝落。

「後天又失調」則是錯誤的重描與修復!
該畫斑剝累累、混亂不堪,幾世紀來為維護舊貌,後人慌亂地錯誤重描與修復,使畫上色澤盡失,裝飾細節也幾乎蕩然無存。

戰爭,更磨難該畫成多災多難的「苦情花」!
拿破崙軍隊入侵時,該餐廳倉庫變成馬廄,名畫被「馬屁股蹂躪」過。
二次大戰修道院更遭轟炸成斷垣殘壁,所幸奇蹟似地,該壁畫居然逃過一劫!
所幸近年因雷射修復技術進步,「雷射小針美容」使畫作修復稍有進展,但也難恢復舊日風采!

大師許多畫都有這樣悲慘的命運,例如與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斯PK未完成的《安吉里之戰》,也是實驗油彩失敗的例子。這也是為什麼大師現存的完整畫作那麼少!

達文西《安吉里之戰》
由魯本斯根據大師遺留手稿,臨摹復原
但也說明大師以實驗開創為職志,不以留下完整作品自滿!
這樣的精神也感染後世!
畫中留下來的密碼,刺激後世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想像力,源源不絕!

《達文西密碼》小說與電影中,作者丹布朗勁爆的另類解密,引起宗教界軒然大波,就是厲害的創造性想像力

電影《達文西密碼》
作者在電影小說中,顛覆坐在耶穌右手邊的不是聖約翰,而是…抹大拉瑪莉…
二人之間的形成V字形代表聖杯形狀,也是達文西在畫中常用的啞謎 : 隱形簽名「V」字,代表Vinci

戲中聖杯意指耶穌與抹大拉瑪莉的女性後代…這實在是非常有想像力的詮釋,戲劇張力十足。也衍生出劇中延續500年的追殺兇案…

《達文西密碼》小說中耶穌與約翰(抹大拉瑪麗?)形成的V字聖杯形狀,及單消點透視構圖。
這是作者瞎掰的嗎?膽大包天!其實不然,他也是有所本…

我們看幾張達文西之前其他人創作的《最後的晚餐》,無論是拜占庭時期、13、14世紀畫作,聖約翰為什總是「趴靠」在耶穌的身邊?

這樣的動作確實是啟人疑竇!那位真的男子嗎?實在不太符合當時的男性氣魄。
這麼多熟讀聖經故事的畫家,為何如此詮釋的不只一人?
令人不禁懷疑,小說所言是否屬實、而非穿鑿附會…
我也懷疑大師的密碼為何? 難怪丹布朗敢大作文章!

拜占庭藝術《最後的晚餐》,聖約翰「趴靠」在耶穌身邊,舉手人為猶大
14世紀在西安納《最後的晚餐》,聖約翰「趴靠」在耶穌身邊
13世紀威尼斯聖馬可教堂《最後的晚餐》
聖約翰「趴靠」在耶穌身邊,猶大就是把手伸出來「此地無銀三百兩」的人

《最後的晚餐》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詼諧小插曲,充分表現達文西詭詰幽默的性格! 他「罵人不帶髒字」的個性好比清代紀曉嵐!

當初由欣賞達文西的米蘭大公委託創作《最後的晚餐》。大師為了找靈感,常常面壁發呆,一整天都沒有進度。此舉讓修道院長認為他偷懶,火大請大公來評理。
其實作設計的人都知道,有時候枯坐冥想半天,就在等靈感乍現的那一刻,絕非偷懶!

大師也很「皮」!

他解釋正在為基督與猶大的面孔傷腦筋。耶穌容貌需要天賜靈感;而猶大這種卑鄙的叛徒,則要物色獨具「小人氣質」的長相。如果院長執意盡快完工,他可以勉為其難用院長的臉來充數大公聽完,忍俊不住!
院長想到自己會變成「猶大的模特兒」,從此半點氣都不敢吭!
大師計謀奏效!他耳根清淨地耗時三年完成,米蘭大公與人們都讚不絕口。
我每想至此,不禁莞爾!

我喜歡站在修道院餐廳的盡頭,看《最後的晚餐》。他運用透視圖技法將壁畫與實際空間結合為一,透視消點完美的無縫接軌,好像餐廳加了一個小廳。
僧侶用餐時,耶穌好像共同與餐,觸手可及。
這是大師在將透視圖技法發揮到極致的貢獻,首創於背景上開窗與風景,增加空間的無限景深與想像力
這樣生動的畫作,即使典故已遠,仍讓用餐僧侶的每一餐,如料理「懷石」般地刻骨銘心!

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僧侶餐廳盡頭的《最後的晚餐》。
透視圖技法將壁畫與實際空間結合為一,餐廳好像加了個小廳。
圖片來源: Wikipedia & 網路
僅作為個人紀錄,非商業用途
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