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

【奧地利的蒙娜麗莎,在美國!】:克林姆《金色女子》的故事

我喜歡史汀Sting的一首歌叫一個英國人在紐約”(“Englishman in New York”)
有一種異鄉人灑脫!

我也很喜歡美國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經典爵士樂曲: ”一個美國人在巴黎! (American in Paris)
有一種異鄉人探險新環境新奇際遇的氛圍!
身在異鄉的場景,都會讓我對孤寂之美有無限的浪漫想像!

我卻萬萬沒想到,我很喜歡的奧地利畫家克林姆(klimt)的《金色女子》,這位號稱奧地利的蒙娜麗莎,在美國!
這位異鄉女子的境遇,卻讓我有一股淡淡的哀傷!
《金色女子》

奧地利有我很愛的分離派建築師華格納的作品,還有我很喜歡的畫家克林姆的畫作!
 
去維也納一定要去看克林姆的畫!美景宮有特別完整的克林姆畫作珍藏,但是,在維也納卻看不到號稱奧地利蒙娜麗莎的《金色女子》,愛黛兒!
 
因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,現在一個人在美國!
 
克林姆的真跡真的很棒!
教主看到他的畫作真跡時,真的被畫中金輝煌的世界,弄得目眩神迷。

提到克林姆,最容易令人想起的三個詞語大概就是黃金、女人和情色
《達那厄》、《吻》、《金色女子》等,都是他的系列黃金作品當中最著名的。
《吻》
出生於金銀首飾製作世家的克林姆,作品喜愛用金色,每每看他的畫,都讓教主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爛美感!

我為什麼這麼說?
 
克林姆所在的年代,是奧匈帝國機將滅亡的時局!
沒落的帝國,即將垮台的皇權麻痺貴族的自我麻醉,紙醉金迷的感覺呈現在當時的建築、藝術、文學、服裝上。
 
出身首飾家族的克林姆,畫作的金色當然要用真的金子!
 所以他的部分畫作中的金色,都是以真的黃金鑲嵌,真是價值不斐。因此,人們又稱他黃金畫家。例如,《達那厄》畫中女神腿間傾瀉而下的黃金雨,便是真的金子,真的與希臘神話故事的內容相當符合。
《達那厄》
關於《金色女子》(又叫《愛黛兒夫人肖像》或《金色的愛黛兒》)這幅畫,我只一直知道她是一個很美的女人的肖像畫,卻不知道其背後的坎坷身世(無論是愛黛兒本人或是畫像本身),與她所引起的國際訴訟。
一直到我前幾天遇見了這一部電影「名畫的控訴」!
電影「名畫的控訴」(左:瑪莉亞,右:辯護律師,荀白克之孫)
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!
 
1938年,納粹入侵維也納,德軍強行闖入民宅大肆搜刮,女主角瑪麗亞(海倫米蘭 飾)與她的猶太裔家族也難逃被迫害的命運,家族中,最後只有瑪麗亞與夫婿逃亡到美國。二戰後,政府雖歸還了部分家族財產,但幾幅由畫家克林姆為瑪麗亞嬸嬸愛黛兒所畫的肖像,卻被沒收成國家藝術品留在奧地利國家美術館(Schloss Belvedere,貝維德類雷宮,或稱美景宮)

貝維德類雷宮,或稱美景宮
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瑪麗亞,一直無法忘卻家破人亡的慘烈記憶。在一個偶然際遇,她看到嬸嬸愛黛兒的肖像,勾起她過去美麗的嬸嬸對她疼愛有加的回憶,於是想將是將畫作討回、讓歷史公道還原。她找了一位美國律師(萊恩雷諾斯 飾),向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提出告訴。戲劇性的轉折,最後法庭判奧地利政府敗訴,奧地利蒙娜麗莎《金色女子》,隨著姪女瑪麗亞離開傷心之地,到了美國,最後落腳(賣給)化妝品集團雅詩蘭黛的鉅子羅納蘭黛(Ronald Lauder)位在紐約的畫廊(Neue Galerie)供公眾欣賞。(2006年以135百萬美金的天價賣出)
紐約 Neue Galerie畫廊


化妝品集團雅詩蘭黛
看完電影我才驚覺,幾年前我才去過維也納,但是記憶中的奧地利是如此甜美,完全被那種如糕點甜食般的奶黃色、粉色系的建築色調所淹沒,太過甜蜜,讓我幾乎忘記了這一段殘酷的歷史在維也納也發生過。甜蜜的假象,經常會讓人輕忽真正的事實。這是逃避現實?麻醉享樂?還是"真實的樂觀"?克林姆畫常讓我重新省思這類的暗喻現實。

電影中嬸嬸愛黛兒脖子上的鑽石項環
電影的一個藝術驚艷爆點是,我熟悉的《金色女子》脖子上的華麗鑽石項環,是真有其物,而非克林姆畫作中創造的裝飾圖案。

電影中幼年瑪莉亞與嬸嬸愛黛兒
華美的鑽石項環真的是嬸嬸愛黛兒脖子上的首飾,瑪麗亞小時候最喜歡在嬸嬸身邊看的精品,在瑪麗亞結婚時,叔叔將它送給瑪麗亞做結婚禮物,但後來納粹入侵時被強行取走。

電影中愛黛兒與"金衣女子"脖子上的鑽石項環比對

電影另一個讓我驚豔的爆點是,現代樂派的當代音樂掌門人荀白克,與這個故事也有牽拖
 
猶太裔奧地利音樂家荀白克提出的偉大《十二音列理論》,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。

荀白克
而電影中瑪麗亞的辯護律師,就是音樂家荀白克的孫子。這名移民美國的第三代的律師,經歷返回奧地利的過程,重新建構自我與奧地利鏈結,同時對於祖父因戰亂迫害而離鄉至美國的情緒理解,看到其中切不斷的文化連結與割捨,我的心中也有強烈感觸。
 
這真是部充滿藝術、音樂、歷史反思,但是不沉重的細緻電影。

奧地利擁有《金色女子》的理由,原本就有道德缺陷。但是多數奧地利人的鄉愿牆頭草心態是,只要奧地利的蒙娜麗莎留在奧地利就好,不論是非」。瑪麗亞以前猶太裔奧地利人的個人身分,對抗官僚自大的政府心態,真的是小蝦米對大鯨魚。獨排眾議、只聽自我良心的奧地利獨立記者,幫助瑪莉亞的無私贖罪精神,看到這一點讓我感觸良多。
 
這種強權()豪奪藝術品的事情,全世界都有。所以這故事最可貴的一點就是,法庭最後的判定,居然讓這位所謂奧地利的蒙娜麗莎,可以遠離傷心地奧地利(無論是對畫本身或是已逝的愛黛兒本人),更讓人覺得溫暖。
 
良知真的是唯一的聲音,只有你自己知道。

電影「名畫的控訴」官司贏了的一幕,最右為奧地利獨立記者
歐洲人這種對於犯過的錯誤,勇於承認的精神,十分真誠。幾年前我在柏林看到猶太紀念碑的完成,德國政府排除諸多異議勇於承認二戰時的錯誤,這種勇於認錯精神讓我十分佩服。因為從歐洲友人口中理解,他們這麼驕傲的民族必須克服許多心中的矛盾。
 
這也難怪德國能夠再起,在經歷多年後,目前又成為歐盟的霸主!(而相同的狀態在日本,對這種勇於認錯的態度,就比較曖昧不明)
 
我一向喜歡的克林姆的畫,但原本我對Klimt的肖像畫沒有太多的情感。看過這部電影,如今我看到《金色女子》覺得有更深一層的感動。

瑪莉亞本人與《金色女子》

圖片來源: Wikipedia & 網路&教主攝影
圖片來源僅作為個人紀錄,非商業用途
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